Article Sharing

Course Search

Article Sharing

Article Sharing

(Only chinese articles available)

【疫情下的社會服務】不停步,更不停進步!

04/05/2023

[文章刊登於HKCSS Institute 課程手冊 Prospectus Vol.34 (Apr 2023 - Sep 2023)]


左:疫情封關,跨境學童得到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派來的防疫包後笑逐顏開。
中上:《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於早前《香港社會服務巡禮2023》設有攤位,展示獲得主題獎【疫情下的社會服務】的3個得獎計劃。
中下:福幼基金會將首批65,000個「讀唇友善」口罩免費送贈予19個服務聽障人士及提供言語治療的社福機構及學校。
右:香港明愛團隊與清潔工友合作出版小冊子《丟垃圾 倒垃圾 維持環境衞生的生活習慣》。


疫情三年,經濟民生受到嚴重打擊;但危機亦造就了不少行業的快速成長或轉型,社福界正是其中之一。面對防疫規定,但社會服務總不能完全停下來,前線同工和機構不但謹守崗位,還能夠因時制宜、盡心竭力地以創新思維回應各種新問題及社會需要,在新常態下提供適切的服務;不停步,更不停進步!為促進業界透過經驗分享互相學習及交流,HKCSS Institute 舉辦一系列的《卓越實踐在社福》分享會。首場邀請到2021年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中獲得主題獎【疫情下的社會服務】的3個得獎計劃單位作分享嘉賓,與業界一同探討創造有利未來社會服務發展的條件。

文:周靜雯 攝:許寶瓔(部分相片由嘉賓提供)


【讓服務使用者被看見】基層清潔工支援 — 香港明愛


計劃代表林凱鵬先生及范嘉淋女士

疫情初期,全城瘋搶口罩等防疫物資;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轄下港島三間社區中心發現,每天為市民服務的清潔工嚴重缺乏防疫裝備,甚至連口罩也要重複多次使用,衞生情況令人擔憂。因此,社工團隊即時善用市民及團體所捐贈的防疫物資,到多區垃圾站派發給清潔工友。計劃代表林凱鵬先生(阿鵬)表示,清潔工友多來自基層及少數族裔,早已是他們一直希望接觸和服務的對象,但礙於社工身分令他們及其公司起了戒心, 疫情反而成為了他們接觸工友的契機。「平時接觸工友, 會覺得我們搞事;但在最艱難時期,為他們送上物資,起碼可以讓他們覺得我們是真心想幫忙。」其後三間社區中心於2020年5月在機構內推動成立「基層工友支援工作小組」,把對清潔工的關顧推展至各服務地區,各單位就地區狀況以不同策略介入支援清潔工不同層面的需要。一 傳十、十傳百,清潔工友網絡逐漸形成,令他們更團結。疫情雖已緩和,計劃仍然持續發展,例如協助工友改善工作待遇、為工友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如量度血壓及針灸服務等等。

計劃團隊明白,單靠社福界力量改善工友生活是不足夠的,教育大眾認識清潔工的工作,令他們得到尊重,這點同樣重要。計劃代表范嘉淋女士(Nicky)指,工友大多因自己的出身及工種變得自卑,亦不懂得表達自己。因此, 團隊為工友舉辦不同的小組、工作坊及記者會,令他們學會表達自己。另外,團隊與工友合作出版小冊子在社區派發, 內容包括清潔工友的工作流程、處理廢物及倒垃圾貼士;亦會在學校、社區組織及屋苑等舉辦講座,甚至參與「真人圖書館」活動, 由工友們親身訴說工作點滴,教育大家原來只要處理好日常廢物,如將外賣吃剩的湯先倒掉,已經可以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Nicky 表示:「我們從工友的需要開始,再從中發掘他們的潛能,目的是讓社會看見他們,與工友一同告訴大家,我們想建立一個彼此尊重的社區。」團隊強調,他們不是要賣慘,而是讓社區認識清潔工的價值,勞動有價。


團隊安排工友參與記者會,令他們學會表達自己。


【回應即時需要】跨境學童及家庭支援服務 —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


計劃代表廖錦鳳女士及李智鴻先生

中港兩地關係密切,跨境學童人數現時高達約二萬七千人。防疫封關,跨境學童及其家人頓時不知所措,加上隔離檢疫政策令跨境工作人士及家庭頓入經濟困境,還有一班滯留在湖北的港人,都極需要即時支援。一直有為內地家庭提供服務的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即時動員本港及多個內地分部的同工,兵分多路聯繫不同政府部門及單位,以最快速度提供協助。在個人及家庭支援方面,國際社新增了兩條熱線並延長服務,為有需要的跨境家庭提供資訊、服務對接、解答疑難;另為跨境學童及家庭提供個案輔導,高危個案由駐深圳社工進行面談,並派發奶粉及藥物等。在經濟支援方面,機構向公益金提出為滯留內地的香港居民申請「及時抗疫基金」。作為全港唯一進行跨境評估的批核中心,機構已成功批核了超過300個申請,回應求助者的即時需要,解決燃眉之急。計劃代表廖錦鳳女士(Iris)指,「當時情況危急,我們首要做的就是要將問題的迫切性展現,在相關規則下提供可行方案,好讓各部門知道我們是來和他們一同解決問題的。」

封關期間,跨境學童不能如常往返深港兩地進行實體課,改為網上上課。隨著學習模式改變,跨境學童缺乏正常社交及體能活動,這不但阻礙了學童的身心發展,更出現社交倒退、情緒崩潰等,也有親子關係變得非常緊張,甚至出現家庭暴力或衝突。為免情況進一步惡化,計劃團隊與香港教育局及各中小學校進行洽商,讓跨境學童及其家庭有更多資源及協作,當中包括50節學習班組及400節異地考試(包括小五、小六呈分試安排)。團隊更成功投得教育局於2021年5月及8月推出的跨境學童支援計劃,於深圳提供實體成長及學習小組共210個,為超過 2,500名學生提供了1,380節的優質服務,當中包括線下親子活動及個案輔導等,使跨境家庭形成互相扶持的網絡。計劃代表李智鴻先生(Torres)分享服務內容時,更提及一班跨境DSE(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本身考DSE已經承受很大壓力,更要獨自來港,應考一個關乎自己前途的考試,除了給他們經濟上的支援,更重要的是紓解他們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專心應付考試。」談到計劃的發展,計劃團隊表示他們將會繼續舉辦網上、實體同步活動,並新設服務獎勵計劃及疫情重建服務等等。面對複雜的協作,團隊指要捉緊及善用不同單位的長處,共同商討解決方法,有助提升與不同單位協同及協作的成效。


封關期間為跨境學童安排400節異地考試,當中包括小五、小六呈分試。


【跨界別共創】「讀唇友善」口罩 — 福幼基金會


計劃代表陳敏樂女士

疫情之下,口罩成了我們的必需品;但聽障人士在人人口罩下不能讀唇,工作、學習以至生活上遇到很大的溝通障礙。福幼基金會在一次派發防疫物資活動時,遇到有機構反映聽障人士在疫情下的苦況,便決定為他們蒐羅合適的口罩。機構最初嘗試訂購美國醫護級「讀唇友善」口罩,但美國長期缺貨,且口罩尺寸太大,不適合亞洲人臉型。「既然這樣,我們就試試能不能自己生產口罩!」計劃代表陳敏樂女士(Lok)指出,香港大約有15萬名聽障人士,還有手語翻譯及言語治療界,對「讀唇友善」口罩有強大需求。機構特意邀請了擁有15年經驗的外科口罩生產商SkyPro醫療用品公司攜手合作,研發及生產全港首個「讀唇友善」口罩。在創科基金支持下,於2020年8月開始全力參與研發和製作模辦,並於2020年12月下旬正式推出「防霧透明窗醫用口罩」。在獲得多個捐款單位支持下,計劃機構將首批65,000個「讀唇友善」口罩免費送贈予19個服務聽障人士及提供言語治療的社福機構及學校,即時解決疫情下的溝通問題。

「讀唇友善」口罩不但在疫情下為聽障人士重建溝通橋樑,同時透過宣傳推廣,引起公眾關注,讓公眾更了解聽障人士在疫情下因未能讀唇而遇到的溝通障礙。目前,除了聽障社福機構、言語治療中心、港鐵、部分老人院舍、醫護之外,部分政府部門、紀律部門也同樣為前線工作人員配備此口罩。如需要服務聽障人士,「讀唇友善」口罩可以方便讀唇, 讓聽障人士於疫情下仍能全面融入社會,促進社會共融。計劃機構以出色的協作,勇於嘗試,成功連繫專業人士、商界及服務使用者,接收多方面意見,不斷改善產品設計,2021年8月更推出第二代口罩及兒童口罩。跨界別的協作,成為了該計劃的成功關鍵之一,對社會服務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港鐵為前線工作人員配備「讀唇友善」口罩,如需要服務聽障人士,可以方便讀唇。


《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自2003年起,每兩年舉辦《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旨在表揚業界在推動社會福利發展的卓越表現,促進業界的專業交流,傳承社會服務的卓越實踐經驗,同時讓公眾進一步認識社會福利界的貢獻。為配合社福界發展,計劃由2021年起引入7項全新的【卓越實踐指標】,作為未來持續推廣社會服務卓越實踐及發展的方向。7項指標包括:創新、協作及協同、回應性、服務使用者參與、實證為本、效能及參考價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