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課程搜尋

文章分享

文章分享

(Only chinese articles available)

【Meta慈善公益日2021】 擁抱多元文化 促進社會共融

18/05/2022

[文章刊登於HKCSS Institute 課程手冊 Prospectus Vol.32 (May 2022 - Sep 2022)]

文: 鄭浩瑩 李穎祺

Meta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辦的第六屆「Meta慈善公益日」(Meta Good Causes Day)於去年12月16日圓滿舉行,活動獲逾150位社福界同工參與。今屆Meta慈善公益日以「社會共融」為主題,當日邀請到幾間NGO的合作伙伴及資深社會工作者與同工分享他們如何推動社會服務,與不同群體同行,邁向社會共融,以及如何利用Meta品牌下的平台讓更多人認識他們的服務及社會需求;Meta專業團隊更於席間介紹品牌如何推動香港慈善工作,以及NGO運用Facebook和Instagram推廣社區服務的技巧及策略。


(左)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賴君豪先生、(中)Meta 大中華區總裁梁幼莓女士、
(右)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先生

【LGBTQ】善用社交媒體 找出潛在的小眾
今年的人氣劇集《大叔的愛》為不少香港市民帶來LGBTQ+ 的新面向,打破了一些傳統對性小眾的框架和標籤。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性小眾仍受到不同的壓力和挑戰。Meta的Pride@團隊今年與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合作,合力推動本地多元、平等、共融的社會及文化。計劃成立於2007 年,是全港第一個為LGBTQ+年青人與其家長提供服務及支援的社會服務。計劃主任鄒恒女士(Hannah) 分享性小眾青年對自身性傾向的不同疑慮,如自身性傾向與大眾不同的困惑,以及性向會否為他們在社會中遇上更多難關等。計劃除了為對性傾向感疑 惑的青年提供性教育、預防濫藥及朋輩支援小組等服務外,Hannah與團隊發現性小眾的家長亦會為子女的性傾向感到自責,不知如何與他們展開對話, 因此計劃亦為家長提供輔導服務,協助並支援他們消化和接納子女的性向。此外,計劃亦為教師、社 福界同工及大眾開辦工作坊,讓大家對性小眾有多一點認識,盼能讓性小眾於社群中建立他們的支援網絡、促進與家人的溝通、探索自我以及在社群中找到最舒適的位置自處。

另外, 今年團隊與人氣YouTube頻道「啱Channel」合作,以「性傾向」為主題拍攝街訪短片,至今已吸引到超過14萬人次觀看。計劃亦致力利用社交媒體Facebook及Instagram宣傳推廣服務,利用輕鬆的手法接觸服務對象,並提升大眾對性小眾及其社群文化的認識。Hannah 表示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希望有需要的青年及家長在線上接收到資訊後,能走到線下親身尋求幫助。


社交媒體宣傳分成三階段,逐步接觸並與服務對象建立連繫。

【少數族裔】同行同創 建立不一樣的社群
「導賞團是個啟發對話的好機會,團中任何人都可自由分享或提出疑問。」香港基督教勵行會註冊社工Jeffrey Andrews (Jeffrey) 及救世軍新界西綜合服務助理高級主任沈曉楓先生(Corn) 積極推動社區種族共融的工作,由Corn帶領的「Hi Stranger!」計劃鼓勵少數族裔青年成為嚮導,帶領社區人士走入他們的生活社區遊覽,細訴他們在香港的一點一滴。計劃現今有超過30 位少數族裔青少年成為社區嚮導,Corn表示少數族裔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他們的生活和故事,大眾不應為「少數族裔」烙下標籤,大眾須打破此隱性偏見才可達至社區共融。而Jeffrey需在重慶大廈開展「Hi ChungKing!」計劃,從這幾 年社會動盪的香港中,Jeffrey深深感受到在香港生活的每一個人必須攜手愛護這家園,在積極參與社區工作的同時,Jeffrey 透過在Facebook的宣傳,於2019年10月首次為香港市民舉行重慶大廈導賞團,報名反應比預期中更熱烈。團員在導賞中十分積極發問,讓他發現香港大眾對少數族裔的文化並不了解,且十分好奇,更確立他對提倡種族共融的決心。Jeffrey更表示重慶大廈內其實有不同的少數族裔,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他們每人都非常歡迎大眾了解他們的故事,只要大家踏前一步去嘗試和感受,社區就能更緊密連繫。

【People of Differences】善用科技 打破現實界限
親身體驗是了解他人感受的最好方法。以「多元共融,引領社會向前」為宗旨的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會希望透過體驗提升大眾對多元人才(殘疾人 士)的了解及同理心。為了讓到訪者更深入了解不 同小眾的生活和感受,黑暗中對話(香港)基金會由以往主要提供視障體驗活動,轉型成一個提供視障、聾人及肢體殘障體驗的NGO。行政總裁朱月如女士(Cora)分享疫情期間機構因停業良久造成的財務危機,以及團隊如何面對及調整未來發展目標。席間Meta業務策劃與營運負責人王為堯先生(Julian)亦分享了Meta團隊早前親身參與黑暗體驗的感受,他表示體驗讓他感受到無力感,發現當失去了日常最依賴的視覺後,原來生活上的小事都會變得不再簡單。雖然失去感官,但社會仍與我們緊扣,只要互相尊重和包融,世界可變得更有大愛。 透過機構講解,Meta同事亦得悉視障人士平日如何透過程式輔助他們使用Facebook及Instagram等品牌下的社交平台,Julian表示體驗後讓他體會到 科技或服務並不應只為大眾而設計,企業亦不能忽略社會小眾的需要,而當中需與NGO緊密聯繫, 了解社會的需要,互相學習,產品才能不停創新,不停進步。

為身邊的不公平出一分力
當你目擊有人在經歷被歧視、欺凌、騷擾等不公對待時,你會否成為一個「Active Bystander」?一個積極的旁觀者能阻止事件進一步惡化,甚至阻止悲劇發生。Resolve Foundation發佈了《結伴同行 始於日常:推動平等香港》行動指南,由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資助出版,亦是香港第一本中英對照的平等指南。透過真人故事、數據及指引等教導市民如何成為積極的旁觀者。

全港約有590萬市民在使用Meta旗下的社交媒體工具,Meta自成立至今以「讓人們有力量建立社群, 讓這個世界更緊密。」為宗旨,在發展不同科技的同時,Meta亦致力履行社會責任,希望為建構互助、安全、多元、參與度高及包容的社區出一分力。

成為社福界的最佳伙伴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Meta香港公共政策經理譚雋蘭女士(Maggie) 分享 Meta在過去一年間與各社區組織及政府部門合作,推出履行社會責任及促進經濟發展的計劃。當中包括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辦的「社福機構數碼工作坊」,提升社福界同工使用社交媒體的知識及技巧;亦與衛生署合作推動社區抗疫工作,在Facebook推出疫苗接種地點尋找及預約功能,鼓勵市民積極接種疫苗。此外,Meta 亦會定期為不同社群如大學生、青年企業家及中小企舉辦培訓及網上安全講座, 希望善用其品牌的平台及科技回饋社區。

善用Instagram及Facebook平台功能 與觀眾緊密互動
現今年輕人大多使用Instagram與親朋互動, Instagram亦成為了他們接收資訊的主要平台。 Meta大中華區客戶方案總監徐毅程先生(Harry) 為同工們介紹機構可以如何運用Instagram的功能於網上推廣服務。Harry指出,機構宜將用戶名稱設定為簡單易明的名稱,讓讀者於數秒間得悉頻道的主題。另外,Instagram是一個以照片主導的平台, 如希望增加頻道的觸及率,機構需保持帖文照片的美觀及連貫性。Harry亦重點介紹了Instagram的 「Story」功能,機構透過Story功能可以用更生活 化的方式與觀眾互動,亦是打破NGO既有較守舊的形象的好方法。

Facebook作為主流社交平台之一, 亦是NGO主要與大眾溝通的平台。Meta推廣經理周子烈先生(Charles)則分享了Facebook推出的最新功能,讓專頁管理員可於手機上管理不同專頁,甚至投放廣告。Charles亦表示與其他專頁互動是宣傳自己平台的好方法,此舉能讓其他平台的讀者留意到自己的專頁,從而擴闊自己的觀眾群。

今次已經是Meta在香港舉行的第六屆慈善公益日 (Good Causes Day),亦是事隔兩年再次舉辦的實體慈善公益日,實在是難能可貴。有賴Meta及社區伙伴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 團隊的努力,活動才得以圓滿舉行。盼各界能繼續攜手,讓社區不被聽見的,可以被聽見;不被看見的,可以被看見,一同邁向社會共融。

「Meta 慈善公益日2021」活動重溫

如您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機構可如何利用Facebook及Instagram進行有效的宣傳及推廣,請密切留意HKCSS Institute與Meta今年將舉行的新一屆「社福機構數碼宣傳企劃系列 - Facebook及Instagram管理工作坊」。活動內容及報名詳情請留意HKCSS Institute網站。您亦可登記成為HKCSS Institute會員,確保第一時間以電郵方式收到最新活動及報名資訊:立即登記

返回頁頂